Article Sharing好文分享

教育新聞/專欄文章

交到壞朋友?被欺負不說?發現孩子擁有秘密,請先別急著上演內心小劇場

一回家就躲進房間、面對提問常以「沒什麼」帶過……邁入青春期的孩子,與父母的距離似乎越拉越遠。諮商心理師張閔淳表示,若家長因為擔心、焦慮,透過偷看手機或打探的方式了解孩子,反而容易讓人感受到隱私被侵犯;尊重孩子擁有秘密、相互信任,才是與他們和平共處的訣竅。

當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,父母們會發現孩子開始出現一些與以往不一樣的行為,像是手機上鎖、對父母開始保有秘密及隱私、寫日記藏起來不被發現等,當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許多父母內在會充滿矛盾,一方面認為孩子到了青春期,一定會想要有自己的空間;但另一部分不免也會在心中燃起許多擔心與疑問「我的孩子是不是交到壞朋友?」、「是不是親子關係出現了一些問題?」、「孩子會不會學壞?」

擁有秘密,象徵孩子能開始為自己負責

舉一個例子:一位學生說到與母親間的親子衝突,當時她這樣說「她明明就是想要知道我是不是有男朋友不直接問,然後想盡辦法要偷看我的手機,甚至還跑去學校問老師!」在這樣的過程當中,孩子覺得自己不被信任;我們常發現影響親子關係的並非是秘密本身,而是信任感的衝擊。

「自立的展現」是兒童時期要跨越至青少年甚至成人時期重要的行為表現。孩子會透過叛逆、衝撞父母及長輩的價值觀來認識自己,而保守秘密也是一種自立的表現,象徵著孩子不再什麼事情都得向父母告知與報備。

比起旁敲側擊,直接表達好奇更能讓孩子感受尊重

1. 了解的前提請先建立「相互」信任

孩子的感受力與敏銳度是很強的,他們能夠感知一般我們不想讓孩子知道的事情,像是夫妻間的衝突、家庭經濟狀況等等。當我們想對孩子隱瞞某些事情時,他們也會因貼心而假裝什麼都不知道,這些會造成他們內在許多疑問、擔心、焦慮甚至是被父母屏除在外的孤立與遺棄感。另外,當大人對孩子隱瞞,間接也在告訴孩子「有許多事情是不能讓他人知道的!」在以上這樣的情況下,你又要孩子如何能對你坦白?

 2. 先試著從孩子行為與肢體語言訊息做觀察

許多父母會以孩子「安全」作為考量,想要了解孩子的世界到底是怎麼樣。在無法得知孩子的祕密時會出現災難化的思考,認為我的孩子「要變壞了」、「可能被人欺負了……」在這裡需要提醒父母:試著先從孩子的肢體語言、情緒、行為去做了解,孩子雖然嘴巴不說,我們卻能從孩子的行為、非口語的訊息去理解孩子現在是在什麼狀態。

舉例來說,遭受霸凌的孩子你會觀察到他對生活、學校感到焦慮,情緒上顯得低落與不安,反觀若是孩子開始交男女朋友,我們可能會觀察到孩子神采奕奕、面露微笑,光是從這些跡象,就足以讓我們獲取許多寶貴訊息,重要的是,當我們能夠先有這一步的開始,再去了解孩子的真實事件時,孩子會感受到我們的關心與在乎,防衛心與敵意將會減少許多。

 3. 若真的想知道就坦白問

就像上述所說,在父母旁敲側擊,透過許多方式想辦法了解孩子內在世界時,其實並非秘密本身影響親子關係,信任感才是容易引爆衝突的根源。在我與許多孩子談話過程中,其實他們並不避諱去坦露自己的事情,往往會讓他們不想講的最大原因是覺得自己不被信任。

孩子對於父母試圖透過許多方式,但就是不直接詢問的行為感到反感,內心也想「你們越想知道我就越不跟你們說!」因此建議父母,若想了解就真誠地向孩子表達我們的好奇與擔心,並且更重要的是請尊重孩子有屬於自己的秘密及隱私,避免因為問了卻仍然得不到答案,讓自己更加憤怒,造成彼此衝突。

知欣有新竹最完備的導師制度,導師都會主動關心孩子在補習班的學習狀況、交友關係、在學校與師長的互動。
我們一直秉持著亦師亦友的關係,跟正值青春期的國中生建立最良好的互信關係。
所以家長們請放心把孩子交給我們,知欣的老師絕對全力照顧,成為他們最好的後盾!

【轉載至親子天下:交到壞朋友?被欺負不說?發現孩子擁有秘密,請先別急著上演內心小劇場